其他

还在让孩子跟乐器“死磕”?培养苦琴童才真的背离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2017-11-10 黄晔 外滩教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02dm3h18&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音乐教育早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音乐教育是不是就是让孩子变成苦琴童?只有被迫苦练乐器,孩子才能获得音乐的益处吗?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孩子半途而废,甚至变得厌恶音乐和演奏。什么才是好的音乐教育?著名音乐评论家刘雪枫对外滩君畅谈了他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理解,并对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教育方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文、编辑 | 黄晔


无论是90后,00后,还是10后的家长,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都早已不是什么时髦的选择了。遍地嶙立的音乐琴行,火爆的亲子音乐会,还有小区里时不时传来的练习曲,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音乐教育已然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不过,或许你也听过这样的“经历”:花了很多钱,结果孩子钢琴练了没有多久就不练了;孩子练琴练到抓狂,发誓说一辈子不想碰琴;也有孩子小时候痛恨练琴,长大后感谢那些岁月,但不是因为音乐的力量,而是因为自己有一种别人没有的技能……


可是,现在的孩子长大以后,还会有这种“别人不会的东西,我会”的荣誉感吗?当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要从小练习器乐,且大部分孩子都会半途而废的时候,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让孩子成为万千苦琴童之一,就是音乐教育唯一的路呢?


其实,我们也都知道,音乐有很多益处。音乐能提升修养,涵养气质,锤炼注意力等,即使是从现实层面上说,也不排除有加分的可能性。但最重要的是,音乐是一种审美。对音乐的识别、判断及喜好,是最高层面的审美,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品位和趣味然而,如果一个孩子不能享受音乐、热爱音乐,他还能得到音乐的馈赠吗?


刘雪枫老师


近日,著名音乐评论家、古典音乐推广者刘雪枫老师接受了外滩君的采访,将他自己学习音乐的历程,他的女儿在音乐中成长的故事分享给读者。在他看来父母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喜爱音乐的氛围,而真正对孩子有益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不是学琴的好材料,

却拦不住对音乐的热情


刘雪枫老师的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自然地,家里经常能听到小提琴曲。按说,生在这样的家庭,喜欢音乐,成为演奏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在雪枫父亲的眼里,他不是成为小提琴家的好材料。他的手不够大,拉起琴来会太吃力。因此尽管7岁的雪枫主动提出要学习小提琴,可父亲还是没搭理他。毕竟,他姐姐的条件比他好。


这打消不了雪枫对小提琴的惦念,于是缠磨着姐姐学习。没有花很多时间,父亲也意识到尽管他手指条件不好,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却是发自内心的。

雪枫老师出生的年代正是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和今天非常大的一个区别是,那时的人们想要吃的好一些都是困难的。而刘父因为是小提琴家,收了不少跟着学琴的学生,自然是有收入的,甚至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收入水平——100元/月。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雪枫老师一家也加入了下乡的大部队。为了多帮衬家里,少年刘雪枫开始挣起了工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之一。有了现实社会的锻造,小小年纪的雪枫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找条出路。


学音乐就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那时,音乐人才奇缺,有一技之长,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就这样,刚返回城市上初中的雪枫就在父亲的安排下,找到东三省最棒的小号演奏家当他的老师。雪枫老师非常感慨地回忆到:“那时人们都觉得小号就是得激昂,需要振奋人心,结果老师一开始就纠正我,小号是一种乐器,它需要能表达人的情绪,哪怕是悲伤和细微的情绪。”



为了练好小号,少年刘雪枫平生第一次出门锻炼跑步。大冬天,穿着棉袄,顶着寒风,挣扎着前进。他的上下唇内部磨的鲜血淋漓,结出了厚茧。一段时间后,他的小号水平提升神速,少年的心里充满了热情,以致于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去上学!


对时代把握敏感的父亲越发觉得儿子还是需要去读书的。在一番“教育”之下,少年刘雪枫回到了学校。在学校里,雪枫虽然很重视学习,但仍然抽出大量时间练习小号,组织同学参观展览,四处游玩。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三年后高考,刘雪枫考入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回首往事,雪枫老师非常感慨:“音乐,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那是拦也拦不住的”。尽管没能成为小提琴家,但音乐一直陪伴着雪枫老师,也成就了雪枫老师。


不逼女儿走音乐路,

反而是正确的选择


和雪枫老师偷着学音乐的经历相比,女儿的音乐之路则完全不同。


女儿5岁的时候,雪枫老师发现女儿很有音乐天赋,自己拿把小提琴三下两下就能拉出一首生日歌来,妈妈被感动的泪水涟涟。更让雪枫老师觉得幸运的是,女儿的手很大,简直是天生拉小提琴的手。爷爷也对孙女的禀赋感到十分满意,直言这是家里最适合拉小提琴的人。


自然地,女儿练琴就成了日程之一。一开始,雪枫老师也悉心教导,督促孩子学琴,女儿的琴艺很快有了飞速地提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增多,孩子兴趣的变化,雪枫老师发现女儿对学琴没有以前的那种热情了。甚至,有一段时间,女儿对练琴有相当的反感。



有一次,雪枫老师发现女儿站在阳台上,情绪十分低落。他走过去问女儿原因,女儿对他说:“爸爸,你看那边有只小老鼠,是不是中毒了?它好可怜啊。”雪枫老师一开始并未在意,还是催促她去练琴,结果女儿开始抽泣起来,最后干脆大哭起来。雪枫老师这才开始细细体会女儿的心情,将心比心地站在女儿的视角来看待练琴这件事,终于想明白:成为小提琴家固然是家人的期待,但是音乐带给女儿美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为了当小提琴家让女儿感到无比痛苦,那这样的练习又有何意义呢?


从现实的角度看,那种练好器乐就可以有好出路的社会条件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雪枫老师小时候,学好器乐可以避免上山下乡的命运,或者即便是上山下乡了,也不用像普通人那样到田间种地,进工厂打铁。在那个年代,现实的巨大困难横亘在每个人面前,可以选择的范围是狭小的。


但到了女儿这一代,可以做的选择已经多样化。成为音乐家,演奏家虽然仍然是大众心中敬仰的职业,但因其对演奏的要求很高,且学习者众多,这条路已经成了真正的“华山天险”。对于不是自愿走这条道路的孩子,日复一日枯燥地练习就会成为一种折磨,而且这种折磨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孩子有孩子的道路,父母可以做的是一种引领,但走不走,还是得看孩子自己。


雪枫老师终于想通了,他决定尊重女儿的情感。在练琴这件事上,他放松了自己的态度,他最希望的是女儿能够享受音乐带给她的美好和快乐。


当父母的态度发生改变,孩子也随之发生改变。女儿因为准备考试,有一段时间没有再练琴了。当她考完试,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小提琴拉起来。终于有时间尽情释放她对小提琴的想念,一整个暑假,她都沉浸在练琴的快乐中。家里的琴谱甚至已经不够用,还要爸爸赶紧出去买给她练。



这样一种迷恋投入的状态,是雪枫老师以前也未曾想到过的。他更加意识到自己对女儿学习音乐的支持行动和放松的心态是正确的。后来,女儿加入中学里的金帆乐团,并担任首席小提琴和团长,带领乐团拿到了全国中学生乐团比赛的金奖。比这让人感到更加高兴的是,很多同学因为女儿的影响,爱上了音乐。


再后来,女儿前往美国读了匹兹堡大学。尽管选择的专业和音乐没有关系,但是女儿却一直想办法练习小提琴,这对于她来说,已然成为了一种释放压力,享受快乐的生活方式了。不仅如此,女儿还顺利加入了匹兹堡大学的交响乐团,该交响乐团成绩斐然,能够加入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学习音乐演奏的学生,而女儿是其中零星几个非专业的学生之一。后来,女儿还在其中担任了首席小提琴,参与过多场重要的演出。回首往昔,刘雪枫老师感到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

做孩子的音乐导师,

需找对方法


2014年,诗人北岛为自己的孩子编写了一本书,叫《给孩子的诗》。雪枫老师看到以后,心里想,要是出版一本《给孩子的音乐》的话,必然是我写。

事实真的就这样发生了。毕竟,在音乐和传媒领域,雪枫老师已经有了多年的深耕。2015年的夏天,他接到这样的邀请,决定凭借自己这些年听古典音乐的经验,给孩子们挑选最适合他们的古典音乐。


在撰写这本《给孩子的音乐》的书时,雪枫老师一直在考虑的是,音乐可以带给孩子们什么?



在雪枫老师的心里,古典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有创造力,最崇高的艺术形式。他认为,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益处是关于审美的陶冶。懂得何为美,发现美,欣赏美是一个人日后品位和情趣的保证,也是拥有幸福生活的保障。活得好有各种途径,而音乐欣赏,特别是古典音乐的欣赏,是投入最少,获得最大的一种方式。不但可以让人成为精神上的贵族,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国外”,雪枫老师介绍道,“古典音乐的粉丝众多,而且还有很多政要也都很喜欢欣赏古典音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古典音乐对人的塑造有诸多益处。


在具体写作这本书的时候,雪枫老师将他精心挑选出来的曲目按照十三个主题词进行了分类。这些主题词,暗中契合了孩子的成长轨迹。从“童贞”开始,有“游戏”、“自然”、“动物”等小孩子们普遍会感兴趣的声音。随着孩子的成长,音乐也呈现出更多的丰富性,孩子们会跟随着音乐认识世界的广阔和人类深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比如“故土”、“哀悼”和“神圣”,让孩子们感受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情怀,对死亡所带来的离别和悲伤的认识,以及宗教音乐中带给人的圣洁和崇高感。


书中共收录了320首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每一首作品的介绍都包含了作曲家的简历和这首作品的涵义。但毕竟,书这种形式来介绍音乐还是有限制的,而且,要想引导孩子喜欢和坚持音乐之路,也需要合适的方式方法。所以,雪枫老师特意开发了线上课程,亲自介绍每首曲子的特点,以及不同乐器的象征含义。


凭借着自己多年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加上对女儿的音乐之路的教育,可以说,刘雪枫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孩子们的“音乐导师”。

在学音乐这件事上,

父母还可以这样做


雪枫老师和女儿的关系一直保持的很好,女儿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音乐造诣上,都取得了成功,令家人为她感到骄傲。对于音乐教育,对于亲子关系,雪枫老师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外滩君整理出来奉给每一位家有琴童,或者希望孩子接受良好音乐教育的父母:


刘雪枫老师


1. 父母先于孩子爱上音乐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喜欢音乐,但是却发现,自己放的音乐孩子根本不想听。花了大价钱买了钢琴,请了老师,孩子没学多久,就再也不想弹了。如何才能领孩子进入音乐的殿堂,让孩子喜欢音乐,这是很多父母困惑的事情。在刘雪枫老师看来,关键点在于——不要急功近利。


父母如果自己都不喜欢音乐,没有把音乐当成生活中的一种美好,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又是如何能够发现和体会音乐的美,从而热爱音乐呢?很多父母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有天赋,能够被音乐吸引和打动,但在雪枫老师看来,这是一种不太实际的想法。


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可以自发地、主动地学习音乐,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精益自己的所学。父母要想让孩子喜欢音乐,最好的做法是先于孩子去发现音乐的美,让音乐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用音乐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的氛围长大里的孩子,很难不喜欢音乐。


2.克制焦虑,保持耐心


为人父母,最难的一件事什么?大概是“焦虑”。


引导孩子喜欢音乐,父母可能会遇上这样的状况:放了音乐,孩子无动于衷;明明是名曲,孩子却一听就拒绝……难道自己的孩子真的没有半点天赋?


其实这还是一种急躁表现。引领孩子进入音乐的金拱门,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雪枫老师特别强调,不要在孩子玩的高兴的时候要求孩子去听音乐,而是在孩子感到无聊的时候去听音乐。音乐,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奖赏。父母也应该相信一点,孩子是天生有欣赏美好的能力的。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对美好的捕捉能力都超过成年人。有信任,有耐心,有方法,孩子一定会进入音乐的金拱门。


那些已经在练习器乐的孩子们,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坐下来没有五分钟,要求去上厕所。上完厕所没有十分钟,要求喝水。喝完水没有五分钟,再次要求上厕所……这样的情况很多孩子都会出现,就连雪枫老师的女儿小时候也有过。一小时练琴的时间,可以喝五杯水,上六到八次的厕所……


父母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恐怕很难不发飙。但是雪枫老师从来没有因为女儿练琴练的不好打骂过孩子。当他终于意识到练琴已经给孩子带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以后,他没有再不断地催促孩子去练琴,而是给了她修整的时间。事实证明,孩子是喜欢音乐的,但是这种喜欢不能是被逼迫的,而是出于自己的内心。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难免不会出现巨大的焦虑。一方面,担心孩子养成了半途而废的习惯,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从此会放下音乐。在雪枫老师的眼里,父母务必要克制自己的焦虑。这中间的关键就是,要想明白自己为何要让孩子学习音乐?这种目的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3. 尊重孩子的爱好


雪枫老师的女儿不仅仅喜欢古典音乐,还非常喜欢流行音乐。雪枫老师从来没有把流行音乐贬低为低俗,反而会替女儿去找她喜欢的碟片。女儿有一段时间迷上了陈美那样酷炫的演奏风格,雪枫老师也从来没有阻止过。一开始,女儿心里还是担心父亲会不会不高兴,但是后来她感受到父亲给予的信任和宽容自由的态度,女儿放下了心防,在家里尽情挥洒起来。从装扮到姿态,女儿开始了“玩”音乐的状态。正是这份尊重,收获了女儿对父亲满满的信任。


4. 做女儿的“音乐之友”


按理说,雪枫老师在音乐这条路上浸润多年,身边好友也有很多都是圈中人。他在音乐上的造诣自然应该是在女儿之上的。但是,雪枫老师感慨地说,其实女儿也教会了他不少东西,给了他很多启发。比如,女儿在金帆乐团里练习的小提琴分部的曲子会放给他听,但是他发现这和听已经合成后的交响乐有很多不同。后来他专门练习自己听合成后的交响乐中的分部音乐,从而在音乐欣赏上又多了一个维度。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使得他和女儿不仅仅是父女,甚至有“亦师亦友”的感觉。


相关阅读





年度最火爆编程课

《Python入门冬令营》报名开始啦!


外滩教育与

亚马逊最受欢迎儿童编程书的作者——

佩恩教授联合推出


通过学习Python——

将引领孩子

进入真实的编程世界!


面向8-15岁青少年

8堂视频录播课+8天集训小班

仅限120人,额满即止!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